食指满指饱沾印泥,然后将一指按下,将三节指节都清晰地印在签收列,覆盖住前后的字迹。

三节指节对比长短粗细和纹路,再有签名,加之难得的朱砂印泥,极大地降低了冒领之事。

签字画押,签收完毕,驿传士伍颔首示意过,收起册子和印泥就利落地翻身上马。

哒哒哒!疾驰离去。

村口原地,马季妻子抱着仙布,珍爱地缓缓轻抚。

“诚啊,这最后一匹仙布终于也拿到了,这次也不去换给县中富户了。自家留着,等你到时出发去府试前,做新衣裳穿!”

她的儿到时定然能考过县试,赴考府试的!到时离家出门,总要穿得鲜亮些才不叫人看轻。

马季一家随庞大的族群自赵地迁来此地时,家中是一穷二白,但马诚生于贫穷却不堕志气。靠着附从侍奉县中的一名士人,而得以识字学文。

若仅仅如此,原本也不会有多大前途可奔。但咸阳颁旨天下,科举取士擢选人才。马诚也便有了出人头地的盼头。

之后高产仙粮陆续推广种植,田地也相继丰收,交上赋税后终于吃得饱饭了。

但买笔墨纸砚,供他正经读书,也还是天方夜谭。

可接着又逢阿父中选为仙使役夫。据说将会有三套工装,每月两石半的仙粮,十匹仙布。

工装仙粮先不说,十匹仙布他们已经拿到九匹。

之前的八匹,一换三、一换二,已经换成普通麻布,家中也一朝富裕起来。

剩下这一匹,就留着吧。

“好。”眼下市易已经不再划算。

但留着过几年,或许又能换得高价。若非家中需要金布钱财,其实全囤积下来,以后拿出来市易或许更值钱。

马诚提醒起另一件事:“乡啬夫不是传信?道是估摸九月初,阿父他们就要完工归家来。到时还会顺道去郡中粮仓,支取应役时积攒的每月一石半的仙粮。”

“对啊,乡啬夫还建议若亲眷方便,最好去接应。”马伯妻子左右不定,“但家中就我们母子二人,况且你人小力弱……”

马诚早有决断:“我已与张公说好,阿父的口粮玉米种将按市价——以二易五,优先换给他家。他则借我五名强壮隶臣,与我一道去郡中接应阿父

章节目录